誰說人要退休?

誰說人要退休?

『都一把年紀了,他為甚麼還不退休?』

我問了這問題兩次,都是剛發生的事。一次是在電視上,看見那位80歲總統忙著拉選票時;一次是與老婆〝八卦〞某人是非的時候。

作為一個退休人士,我跟其他同路人一樣,總是喜歡向朋友推銷退休的好處,總是希望別人快快加入我們的行列,總是覺得退休是那麼天經地義。可是,退休真的是天經地義嗎?我們視退休為人生的必經階段,這想法是從何而來的?是誰說人要退休的呢?我想,要說服別人退休,卻說不出退休的由來,似乎有點說不過去。

我做了點資料搜集,下面是一些有趣的發現。

不查不曉得,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,退休是個頗為近代的概念,尤其是對平民百姓而言。我們這裡所說的退休,是指一個人完全脫離了所有工作或服務崗位。在工業革命之前,也就是19世紀前,不論東西方,世界各國經濟均以農業為主;而農業生產架構,則以家庭為基礎。一個家庭幾代人一起耕耘牧畜,以求豐衣足食,土地之外,人力便是最重要的資源,誰也不能偷懶。年長的父母輩,即使幹不了體力活,也不可停下來,他們會擔起領導、管理和指導後輩的責任,直至他們的身體叫停為止。也就是說,工作到最後。退休在那時代,那群人之中,根本不存在,更莫說甚麼退休福利了。

然而,世界是不公平的,古今一樣。在古羅馬時期,偏偏就有一群人,可享有近似現代人的退休福利。他們是誰?就是軍人。軍人們退伍後,皇帝怕這班人吃不飽坐不住,便繼續供養他們,以防他們造反。

類似情況在中國也有,而且比西方做得廣泛,和更有系統。打從漢朝開始,官員的世襲傳統逐漸被科舉制度代替,因官位不能傳給下一代,官員老了便要交出職權,古時稱之為致仕,即是將政務交還予君主之意,也就是所謂告老還鄉。之後在各朝代,朝廷對官員的致仕年齡都有相關規定,由60歲到70歲不等;有時候更把官員父母的年齡也算進來,若父母到了80歲,做兒子的應辭官回家陪伴高堂,以盡孝道;也有一些人因政績或權謀關係,被提早告老。至於罷官之後的俸祿,起初是要看主上的皇恩有多浩蕩,不過後來亦有了規矩,保障了這些前官員的生活。

至於〝退休〞這一個詞,則是出自唐代韓愈筆下,他曾因病留在家中休養,寫了一篇文章〝復志賦〞,在文章序言中提到〝退休於居〞一句,退休一詞便成了致仕的代名詞。韓先生在當時已是個人物,後世也深受敬仰,不然退休這兩字也未必沿用至今。

對不起,以上所說的,均是官宦人家的事,跟我們百姓無關。

直到歐洲工業革命來臨,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模式,勞工階層隨之出現。但生產力的大突破,同時也衍生出種種社會問題。貧富懸殊,階級矛盾,帶來了社會動盪。那時德國有一位首相叫奧托‧馮‧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,他為了安撫一眾失業年青人,與及抗衡日益擴張的社會主義思潮,便推出新政策,由政府供養70歲以上的國民,用作鼓勵老人家們退休,好讓出職位給年輕一輩。不要以為這位首相很慷慨,在那年代,上70歲的人已算是人瑞,要養的人數不會多,也不用養太久。無論如何,這舉措的確開啟了近代勞工退休制度的先河。

此後其他國家政府,甚至私人企業,也相繼祭出類似的退休方案,一方面是以此為福利來吸引人材,另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。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退休年齡有不同標準,一般都在60 到67歲之間,個別國家會低於60歲,但不多,這都取決於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。隨著人的平均壽命轉長,很多政府缺錢,唯有把領取退休福利的年齡門檻提高,引來不少爭議。私人機構的退休計劃比較有彈性,但一般都參考政府的所謂法定退休年歲,不一定一樣,卻也相距不遠。這就讓我們形成一種慣性期望,人在花甲之年前後,便應放下工作來。

雖然退休已成為一個極之普及的觀念,但在21世紀的今天,有些職位仍然是沒有退休要求的。教宗便是最典型的例子,除非教皇本人主動讓位,他的退休日便是上天堂的時候。還有某些國家的國王和王后,也是要終身履職,真是辛苦他們了。

隨著社會不斷演變,在知識階層和中產群體中,出現一種提早退休的呼聲,英文稱作Financial Independence、Retire Early  ﹝FIRE﹞,意思就是〝財務獨立、提早退休〞。若趨勢能持續,將來退休大軍便會越來越年輕化。

不過也有人想挑戰退休概念,他們覺得退休是個偽命題,全是為了遷就社會需要,卻沒有顧及個人意願。在他們看來,人若仍然有能力工作,而又喜歡自己的工作,就不應迫他﹝她﹞退休。即使某人因體力問題要放下某些工作,亦可選擇其他工種來做,薪酬可以再算,甚至不算,只要做得來、做得開心,何須言休?

談到這裡,我不禁自問,我到底是過早退休,還是退得太晚?又或是我根本未退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