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何價

自由何價

『我到底何時可以退休?』『我是否有足夠金錢和收入來維持退休生活?』『我應否現在就退休?或是繼續工作多一段時間?』

正在計劃退休的朋友們,想必也正在嘗試解答上述問題,很多人也許正為此陷於困惑。據筆者觀察,坊間流傳著兩種對立的論調:一是說現代人應該推遲退休年齡,甚至要工作到75歲;另一種意見則鼓吹我們要盡快退休,越早越好,不然便來不及了。

為甚麼人要延後退休?持這論點的人多會有以下的顧慮:

  1. 個人錢不夠用:這是最為普遍、又最為現實的問題。退休後沒收入,生活費的來源便是積蓄﹝包含各種形式﹞。然而不少人,特別是勞工階層,即使來到退休年齡,卻仍未能累積足夠財富。他們或許因為工資不高,衣食住行之後,便所剩無幾,留下來的自然就不多了;也有人是因為早年不把退休放在心上,享受了好一段風光日子後,才猛然驚醒,退休保障已給年輕的自己耗光了。經濟不境,通貨膨脹,醫療費用上升,更是在火上添油。
  2. 政府也不夠錢用:不少國家和地區政府,都會以各式各樣方法,來保障老人家們的基本生活。這是德政,不過德政是要花錢來支撐的。縱觀當下各國,賺錢的政府少之又少,負債累累的卻比比皆是。入不敷出便要節流,國民福利便要縮減,所以很多政府已改制,把領取退休福利的年齡提高了。
  3. 人長壽了:這是一柄雙刃劍,人活長了,亦活得健康了,自然可以多幹幾年活。如果工作是個人喜好,當然是好事,無可厚非。可是工作也可能是逼不得已,因為人活久了,也就意味著更多生活開支,這又回到錢的問題了。

上述所有顧慮都很實在,有人甘願繼續工作,有人則必須繼續工作,錢是最主要的考量。

在另一邊廂,有人則在唱反調,認為人要趕緊退休,這種呼聲還日漸響亮,其論據立足於一些觀念上的轉變:

  1. 善用健康:要享受美好生活,錢雖然重要,但健康才是決定性條件,沒有健康,甚麼也做不成。當人生步入黃昏階段,人的健康指數便與年齡成反比。上了歲數的人都很清楚,精力充沛、神智敏銳的日子屈指可數,過一天便少一天,晚一年退休,便少一年姿彩生活。若把僅存的芳華歲月都消磨於工作上,豈不是得不償失?
  2. 善用時間:在時光機器被發明之前,人是無法駕馭時間的,時間就像一個不能倒過來的沙漏,沙只會不斷向下流走,流光就沒了。在沙還在動之時,我們要幹些甚麼,才算得上不枉此生?有調查發現,對大多數老人家而言,最可怕的,不是死亡,也不是病痛,而是遺憾。遺憾甚麼?十之八九,是怪自己把時間花光在身外之物上,忽略了身邊最在意的人和事,此刻人到暮年,一切無法重頭,唯有獨嘆〝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〞。退休,正是重新分配時間的第一步,早點開始,多點時間可支配,日後也許少一點遺憾。
  3. 錢的問題被誇大:有相當一部份退休顧問指出,很多人因害怕錢不夠用,往往把儲蓄目標定得太高,到頭來工作年期拖長了,享樂日子縮短了,剩下來的只是戶口上的一組數字,沒任何意義。故在計算退休開支時,既要保守,也要客觀。保守是指要考慮周詳,預算要留有餘地,包括各類應急方案;客觀是指一切均以數據為依歸,要明白〝完美〞的退休計劃必定非常昂貴,而再昂貴的計劃也絕不完美,要做好的是風險管理,風險管理需要的是理性,不是恐懼。

總而言之,健康和時間比金錢更重要,所以有人想盡早跟老闆說『我不幹了!』。

上面兩種見解無疑是南轅北轍,不過一個錢幣總有兩面,雖然方向相反,彼此卻甩不掉對方。計劃退休就是在矛盾中找平衡點。

平衡點在哪兒找?

我想我們可把金錢、時間和健康看作是三種個人資產,三種資產的有機組合,便是退休後的幸福保證。若閣下有花不完的錢、時間與健康,恭喜恭喜,你是世上不到百分之一的幸福人,退休對你來說根本不是個事。可是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,他們和筆者一樣,必須要拿捏好三大資產的比例。缺了錢,有時間有健康的便要繼續上班;缺了時間,有錢有健康的便只得悔恨;缺了健康,時間和錢便都是醫生的了。

那麼,最佳的組合比例應該是何樣子呢?真不好意思,筆者還未找到,亦相信不可能找到,因為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,即使兩夫妻同睡一張床,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會百分之一百相同,對各資產的需求也就必有偏差。如果生硬地拋出一堆數字來,不單是不切實際,更是不負責任。筆者的忠告很簡單,自己的退休大計自己籌謀,別人的意見當然有用,但自己的思考極為重要,懶不得。

當然,任何計算都必需有依據,憑空臆測即是給自己挖坑,金錢如是,時間如是,健康更不可能由計算機來處理,若然沒有一個指標作導引,得出來的結果多半是個坑。

用甚麼指標來引導?大家不妨從〝自由〞方面入手。

不用驚慌,這裡說的自由,是不用大家拋頭顱、或灑熱血來換的。在合情、合理和合法之情況下,我們若能過著夢想中的生活,幹著最稱心的事情,感受著幸福的喜悅,那便是我們追求的自由。這種自由雖然也是因人而異,但相信很多朋友都心中有數,知道自己想要甚麼。自由有價,而金錢、時間和健康,便是我們用來換取自由的資產。有些自由需要錢來實現,例如享受美酒佳餚;有些自由需要時間,如侍奉年邁的父母;有些需要健康,如參加馬拉松比賽。這種種願望,正好用來引導我們思考,從而算出所需的錢,所需的時間,和所需之氣力,得出來的結果,便是我們需要的資產組合。

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,可是資產卻不是無限量,絕對自由只能在夢中找到。在現實裡,我們所尋求的,是如何用好手上的資產,來達致最高程度的自由。如果我的願望是參加長跑比賽,我可以按自己的體能狀況,決定跑多快和跑多遠,成功完成馬拉松當然好,但半馬、十公里、甚至是五公里也不壞,因為只要肯嘗試,每一步都是邁向自由,都是無悔之舉。同樣道理,也適用於與時間和金錢有關的事情上,我們可比較各種願望的迫切性,與及其可行性,然後擬定出行動的緩急次序。要明白,自由是靠行動來體現的,早一點行動,便可早一點享有自由。

以自由的最大化作為大前題,把金錢、時間和健康作為槓桿,我們嘗試找出三大資產之最佳組合。這樣一來,退休不再是問題的核心,活好每一天才是主軸。有些事情如果重要和急切,只要計劃得宜,便可馬上實行,不用等到退休,免得日後後悔。待時機成熟,一切就緒,退休便是水到渠成,自然而然,再沒早晚之分,因為無論退休與否,我們都自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