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不美
『我美不美?』
在這四十多年中,這問題老婆不知問過我多少遍,我也不知答了多少遍。每一次我都答得很爽快,答案也從沒變過。我相信我的答案是對的,不然我不會到現在還有飯吃。
只是最近的一段日子,我在答同一道題時,竟有點遲疑,也不再肯定我的答案是否最合適。
請不要誤會,我不是說老婆的樣子變了。她的樣子四十年都一樣!
這話有點很〝唯心〞,但不違心。為了有飯吃,我也必須這麼說。不過真正在變的,是我對美的看法,而且變化蠻大呢!
小時候,我曾想過,我可能是一個藝術天才,只是當年家境貧困,藝術這種填不飽肚子的技能,絕不會是學習的選項。還好在上中學時,學校組織了一個美術學會,我便參加了。印象中那位美術導師似乎很欣賞我,把我的不少作品放在校內展出,只是那些作品的最後下場怎樣,就不得而知了。聽說我的一件木雕刻圖騰給另一位老師看中並拿走,後來才知道,他車子的門被撞凹了,需要一根鎚子來修理,在找不到真鎚子時,我那件藝術作品便發揮了功用。
我的大專教育主修工程,跟藝術沒半點關係,加上那時候我既要專注考試,又要顧及耍樂,何來時間攪藝術?出來工作後就更不用說了。就這樣,我的藝術和美術經歷便出現了斷層,起碼我以為是這樣。
原來我錯了。
退休之初,我跟其他同道中人一樣,開始找尋新興趣,只是藝術和美學還不在我的清單中。直至我在上哲學課時﹝網上學習﹞,才得知藝術和美也都是哲學問題,而且跟我們每一個凡人都息息相關。在閱讀了一些相關文章之後,我更大受感動,因為我終於意識到,我那〝可能〞擁有的藝術天賦也許被埋沒了,但藝術與美從沒離開過我!
先從美說起,〝美不美?〞是一條問題 ,相信絕大多數人,不論是美術專業人士、或是普通老百姓,都會經常問這問題,也會經常嘗試答覆這問題。老婆喜歡問我她美不美;我出門前也會先照鏡子,問老婆我的打扮是否得體;我們經常談及美,某一幅圖畫好不好看、某一幀照片如何、某一輛車子、一襲衣裳、一件飾物、一株樹、一朵花、 一 …… 總言之,凡是我們看到的一切,我們都可作出、並不時會作出美或不美的評價。除了用眼睛,我們也會用耳朵,哪一首歌好聽、哪些噪音令人討厭、還有對風聲、流水、鳥唱及蟲鳴等等的反應,全都是關於美的判斷,這些判斷有一個專業名詞,叫審美。換言之,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美的審核者,地位可不低呢!
不過問題來了,任何評審活動,都必需有標準。然而,我以前對各類美或不美的判斷,似乎並沒有任何具體尺度,那麼我的種種評鑑,是否不準確?如果真的不準確,那我老婆的樣子算甚麼?我是否可以用〝情人眼裡出西施〞來解釋?但情人眼裡真的有西施嗎?即使有,老婆想知道的,也不一定是我對她的個人觀感,很多時候,老婆是要我〝代表〞其他人看她,以確保在外得到的評價是她想要的。我憑甚麼可以代表其他人審美呢?簡單的一問,其實是一道難題,更可能是道坑。
還好,知道這道坑的人不只是我一個,很久很久以前,西方哲學的祖師爺柏拉圖,原來也研究過美的問題,在他的一篇著作中,他還借用他師父之口,說〝美是難的〞。祖師爺的師父也覺得難的事,我攪不通,不算太丟臉吧。
幾千年來,中外高人不斷嘗試解釋美和創造美,其中當然涉及〝美是甚麼〞和〝甚麼是美〞兩個問題。雖然是同樣的四個字,放在不同次序上,意思就不一樣了。
美是甚麼?這問題自然是關於美的定義。我們常說某人美或不美,某東西美或不美,某處的風景美,或某篇樂章美等等,那個美字代表甚麼?我說的美,和其他人說的美,意思是否一樣?我們實際看到的,是人和物,是影像;我們實際聽到的,是話語與樂曲,是聲音;這些影像和聲音,跟美有何相干?礙於見識所限,我未找到一個完滿答案。不過在我能觸及的資料中,有一個對美的定義可給我們參考:人在接觸﹝看或聽﹞某事物後,若內心產生一種滿足或愉悅的感覺,那事物就算是美。這種感覺不是自然的生理或官能反應,而是經過人的思維和判斷才出現,這就是所謂審美,審美過程可以在瞬間完成,也可能需要點時間,但不論快慢,得必須先過腦子。
我不知道這定義是否全人類都接受,但對於我這個凡夫而言,似乎暫時夠用。凡是我看後或聽後覺得開心的,就是美。有點粗暴,卻勝在簡單。起碼能解釋我為何總覺得老婆 ……
那麼在審美過程中,人是用甚麼標準來鑑別美與不美呢?是甚麼東西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呢?我們常說〝各花入各眼〞,是否意味著標準是因人而異的呢?如果是這樣,為何某些所謂俊男美女明星,會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呢?美是否也有普遍標準?這便觸及到〝甚麼是美〞的問題。
同樣,〝甚麼是美〞也是難題一道,而且眾說紛紜。這些〝眾〞,也不是像小弟這般的吃瓜群眾,而是千百年來、享譽美學、哲學和思想界的表表者。其中有五種說法流傳最廣:
- 美是客觀存在的,事物若能呈現出如和諧、對稱、壯闊、協調或絢爛等﹝還有很多﹞屬性,便是美。而且美就是美,不會因審美者的不同而改變。有人覺得某事物不美,很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審美,不是那事物不美。
- 美是人的主觀見解,是意識和感性思維投射到事物的結果。也就是蘿蔔青菜,各有所好。心情好壞,亦能把事物來個美醜變身,例如夜半聽到雨點敲窗,有人覺得很浪漫,有人卻覺得煩透了。
- 美是客觀與主觀結合而得出的判斷,這觀點似乎想兩邊都討好,做到皆大歡喜。
- 美是超越自然的授予,簡單而言,神創造美,神給予人如何審美的啟示。至於哪位神說了算,則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,超越了一般凡人的智力邊界。
- 美是在反映人的自身價值,真和善是美的來源,凡是真實的、純粹的、或是合乎道德標準的一切,都是美。至於甚麼是真實、純粹和道德,那是哲學家們的工作 ……
上述哪一條是最終標準? 我不知道。以我那丁點智慧,要弄清楚也很費勁費時,還是留給有識之士去操心好了。不過可以肯定,任何審美行為,必然包含兩大要素,一是被評審的具體對象,一是評審者的判斷。對象是客觀的存在,應該沒有甚麼懸念;判斷是思考的結果,而人的思考卻可受到不同因素影響,當中包括天資、學識、見聞、修養、信仰及價值觀等等。我不知哪些因素影響我最大,我也不太擔心,今天的我因接觸到美而感到喜悅,這已是褔氣。我若能保持開明的態度,多看、多聽、多學、多感受,或許明天的我能體驗到更多的美、享受更多欣喜,何樂而不為?
對於老婆美不美的問題,我看要先從我的品味入手 ……
下期續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