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甚麼好玩意?
踏入退休倒數階段,一般人都較憂心兩件事情,一是錢夠不夠用,二是退休生活會否很沉悶。錢的問題其實不難處理,因為這基本上是個數字題。數字合心意,就立即收拾工作檯;若果數字未如理想,就繼續幹唄,下決定不難。
倒是那個悶字頗為複雜。從宏觀角度來看,這當然是與心態有關,但只把甚麼積極面對、陽光心態等詞彙拋上空中,顯然是不足夠的,最後還是會墜回地面,要解答一個最實在問題:往後日子怎麼過?我有甚麼可做?
有些朋友在退休前已有合意的嗜好,或是已擬定了計劃去做一些事情,他們會開始得很順利。有些朋友就不一樣,他們可能沒有特別嗜好,就是有也只得一兩樣,怕退休後沒法把時間填滿,所以覺得不知所措。
我也有過同樣經歷。
找尋新嗜好!這就是解決方法,十分簡單!
道理易說易懂,可難度卻是找尋的過程。我是這樣的一個人,要我憑空想出一些可嚐試的嗜好來,呆了半天我都想不出任何東西。幸好後來找來了很多退休資料,整合出一份清單﹝如圖﹞,按著清單內的項目逐一篩選,竟給我圈出很多候選玩意來。
這張清單絕不完整,還欠缺很多活動項目,有些項目標題也十分籠統,裡面還可再深入分類,不過它已足夠給我很好的啟示。有了這些提示作參考,再舉一反三,便能列出一些實驗目標,然後從實踐中找到心頭所愛。
如何選擇當然因人而異。我是拿著這份單子,問自己幾個問題:
- 哪些項目已是我的嗜好,還會繼續下去?
- 哪些玩意我自小便嚮往,卻一直未有機會嘗試?
- 哪些活動對我身心最有益處?
- 哪些事情引起了我的好奇,想體驗一下?
我想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,手上都有幾個項目在同期進行,還有更多的方案在輪候著。我個人的觀察是,每個人對每一項活動的投入程度可分成三個層次:
第一層是〝我會XXX 〞或是〝我試過XXX〞。留在這一層的項目會很多,一些玩意我試了之後覺得不錯,日後有機會還可以再玩,但它們還不算是我生活的一部份。
第二層是〝我﹝是﹞XXX〞。例子如〝我寫小說〞、〝我是一名長跑手〞等。這些行為和活動,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每月、每星期、甚至每天都會做那些事情。
第三層是『無我』,因為不用自我介紹,身邊的人會說〝他﹝她﹞是XXX專家!〞。這是最高境界,對某項活動有無限熱愛,且不斷鑽研,在那領域上有過人知識和成就。
一般而言,留在第一層的項目數量最多。第二層中會有幾項,太多則會使人忙得不可開交。第三層有一項已值得鼓掌,沒有也不用愁,因為成為專家要付出很多,犧牲也會不少,尤其是時間,要作出平衡和抉擇。
我在第二層中享受得不錯,我的煩惱是在第一層,有很多項目想擠進第一層,進來之後又想升級,可是第二層空缺卻很有限。
時間真有點不夠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