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的角色

故事的角色

之前寫過兩篇有關退休的短文,一叫〝我的最新劇本〞,是談退休生活的幾個階段;另一篇是〝我是誰〞,是探討退休人士的自我身份認同。後來有朋友跟我說,那兩篇文章的內容,和一種心理學說很相近,問我是否對心理學有點認識。

我被嚇了一跳,我對心理學的認知水平,只停留在一個場景:〝一位貌美如花的女醫生,正在催眠一名英俊瀟灑的男特務,希望能套取他心中的秘密。〞僅此而已!我生怕不小心踏到別人紅線,便即查閱了一些資料,知道了一個詞彙 ——『敘事認同身份 narrative identity』,也就是朋友所說的心理學說。

因為這是我剛剛才遇上的學說,所以以前說過的所有話,如有雷同,實屬巧合!

幸運的是,這次無心插柳的偶然,卻增廣了我的見聞,使我看到自己的興趣,和這門心理學說,竟擁有著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〝講故事〞。

『敘事認同身份』是眾多心理學理論之一,冒起於近代。學者們認為,一個人可以透過敘事方式,把其生活經歷整合起來,內化成個人品性的一部份,從而形成自我身份認同,發展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故事,給個體生命賦予某種完整的、有目的和具意義的感覺。心理學專家和心理醫生運用這理論,對受研究對象或病人作出人格分析,並通過了解病人的生命故事,尋找心理問題的根源,在不斷幫助病人自我敘說、自我傾聽和編寫自身故事的過程中,將其有缺憾的故事換化成新的、更美好的生命故事。

我對『敘事認同身份』的理解,膚淺得像皮毛上的一粒微塵。不過這一粒塵倒對我有所啟發,我們常說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,可不同之處絕非在血肉之軀,因為沒人能跳出物理和生理上的種種制約;每一個人的獨一無二,就是他﹝她﹞的生活經歷,他﹝她﹞的生命故事,而故事中只有一個主角,就是自己。

每一個人都在編寫自己的故事、演繹自己的角色。偶爾有人會遇上困難,需要身邊人、甚至專業人士幫助梳理往昔的一些場景,確立主角的完整個性,為自己的未來孕育出一個好故事。

主角帶著以往的情節,面對今天的抉擇,設想未來的劇情。

以往的情節,可能充滿喜悅,可能只有遺憾;今天的抉擇,或許是理所當然,或許是無可奈何;未來的設想,卻有著太多變數,但其中的一個變數,必定是今天。

無論是怎樣的一個故事,主角永遠是自己,自己也是故事的作者、和版權持有人,想推也推不掉。

故事怎樣才算好?

難說,我想是無憾吧。

後話:『敘事身份認同』是我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中文翻譯,我覺得這譯名很『悶』,我倒喜歡用『故事的角色』…… (所以我當不了心理專家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