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裡有記憶?
奧運會剛過去不久,我仍回味著那些精彩比賽,其中我看得最多的轉播,要算是跳水和乒乓球了。
跳水是一項很特別的玩意兒,從岸上跳進水中,不是為了游泳,而是花盡心思在空中翻騰旋轉,整個過程不到三秒鐘,那還是從十米高台躍下的時間,要是在三米或是一米彈板上跳下來,來不及眨眼人已潛入泳池底了!偏偏就在這瞬間之自上而下,健兒們卻令觀眾瞠目結舌,拍案叫絕。小弟的眼力已達到多焦距漸進鏡片水平,我能清楚看到運動員於台上躍起,和他﹝她﹞入水時的水花,至於在空中發生甚麼事,就得靠助電視的慢動作重播了。正是這些被刻意降速的下墜,令我讚嘆不已,健兒們在半空中體態多變,卻又完全遵從嚴格規範,全身上下配合得宜,包括每一根手指和腳趾!最令我不解的,是他們在一連串滾動之後,仍可辨出天地方向,準確地俯衝插進水中,還能把濺起的水花壓至最低。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空中的位置、軀體角度、和與水面的距離嗎?
若說我因為不懂跳水,所以才覺得這門運動很神奇,那麼乒乓球應該會是很平淡了。事實剛剛相反,自不足十歲便開始玩乒乓球的我,五十年後,卻仍然覺得屏幕中的球手是那麼不可思議。乒乓球桌的長度不到2.8米,兩邊球員相距只三米左右,那白色小球在這狹小空間往復跳彈,由一邊到另一邊不用半秒鐘,若對方大力扣殺,守方更只有不多於0.2秒作反應。 有駕駛經驗的朋友都聽過〝兩秒距離〞法則,汽車在行駛時,若前面有突發事情,司機由發現、思考、決定到行動﹝如剎車﹞,所需時間是兩秒,所以我們要與前車保持足夠距離,好讓我們有足夠兩秒時間作反應。回到乒乓球賽,球手們交鋒,你推我擋,既快且準,全身上下,無有不動,我還未看清球要飛向哪兒,他們已揮拍向來球擊去,這些異於常人的機敏,是怎樣做到的呢?
這種種神乎其技,當然離不開長期刻苦訓練。不過在看直播時,評論員說出一個詞彙,竟牽動了我的好奇心,那就是『肌肉記憶 muscle memory』。評論員說運動員們反應之快,和動作之完美,全是憑藉他們的『肌肉記憶』,他們不需要思考,所有行為皆出自自然本能。
『肌肉記憶』這個詞我並不陌生,那年在馬來西亞,我和一班朋友去學高球,教練員便曾說過 muscle memory 這一詞,只是當時我本著玩票心態,壓根兒不把教練員的話當作一回事,結果是球杆揮之不斷,小球則一直躺在草坪上曬太陽,揮之不去,最後是我把腰背弄得酸痛難耐,便放棄了這門運動。
記憶不是存放在腦袋中的嗎?肌肉怎會記得任何東西呢?
以前我不明白,也不求甚解,只以為教練在瞎扯。現在再聽到有人說『肌肉記憶』,便到處找找資料,想弄清『肌肉記憶』到底是甚麼。看過一些相關文章之後,現在我還是覺得似懂非懂,概念模糊,因為這牽涉很多專業理論與名詞,用我這一個愚笨腦袋去研究人的腦袋,結果可想而知。不過有一種說法,倒可令我較易理解肌肉與記憶的關係。
這說法指我們的腦袋有很多區塊,為了使自己容易明白,我把區塊比作政府或大機構中的各個部門,不同部門主管不同工作,包括思想、記憶和支配肢體動作等,而控制某些肢體動作由某一部門負責,在我們學習並不斷練習某些行為﹝如乒乓球﹞時,這部門便儲存了這些動作資料,同時也加強了這部門與相關肌肉的訊息聯繫,久而久之,當我們再做同一動作時,部門便能立時把行動指令送到有關肢體,由於這部門是獨立運作,不受其他部門制約和干擾,所以訊息傳遞很快。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有時候我們能習慣性地做出一些動作,但卻不能有條理地描述該行為的執行步驟,因為行動和描述,是由兩個不同部門來處理的。
如此說來,『肌肉記憶』一詞可能容易帶來誤解,其中的理論要比字面意思深奧許多。無論如何,以上只是我搜集到的一種說法,我沒資格辨其對錯,不過所有文章都有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若要加深『肌肉記憶』,必須要不斷重複該動作,亦即是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!一旦『肌肉記憶』形成,要忘記也不易。這也是為何所有專業教練都一再強調,練習的初期一定要小心,動作要標準正確,若『肌肉』錯記了『壞記憶』,要改可就費勁了。
我的各樣習慣,不論好壞,不也跟循同一道理嗎?
最近我經常遇到一種情況,在早上我完成了太極拳操後,總是記不起剛才動過甚麼招式。是因為我有了『肌肉記憶』,還是我沒了記憶?
嗯 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