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的中年危機與我何干?

他們的中年危機與我何干?

最近讀了一篇關於中年危機的文章,引發了一些自我反思,我想的不是我自己的危機,而是一對子女的〝危險〞未來。

那篇文章主要是講述當今中年人面對的難題,對象也是美國人。文章指出現代中年人正是兩面受敵,一邊是要撫養及教育子女,另一邊則還要供養和照顧父母。無論在金錢上、時間上、精力與精神上都吃不消。作者的目的似乎是想喚起政府和機構老闆們的注意,好為一眾中年人提供適切的幫助。

坦白說,文章並沒有給我甚麼驚喜,不過它卻是觸發了我對中年危機的再度思考。

中年危機是甚麼?較為普遍的定義是:一個人在中年時期,會面對與那人生階段相應出現的轉折,因而感到困擾,並喪失自我價值、身份認同和自信心。那些轉折因人而異,最為常見的包括事業發展遇瓶頸,婚姻或家庭關係出問題,財政壓力增大,與及生理和心理健康走下坡等等。而所謂中年,一般是指40 到60歲的人士。由於醫學的進步,中年的上限已提升到65歲,所以我和老婆也可重新回到〝中年〞層了,是否應該慶祝一番?也由於科技的急速發展,中年的下限也降低至35歲,這現象在一些數字或創科行業尤為突出,這也意味著兒女們很快便步入中年了,是否令人有點揪心?

這裡必須提到,學術界對〝中年危機〞這概念也有不同意見。有學者批評,在未有足夠數據支持之前,那種種所謂〝危機〞,其實與〝中年〞並沒有必然因果關係。

作為一個凡人,〝中年危機〞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名詞,它的學術涵意、或是有沒有學術涵意我不太在意。我一直覺得,人生是一段接一段的旅程,一生一帆風順的人不是沒有,只是極為少有,絕大多數人一生中,必然會碰上困難、挫折、甚至不幸,這些〝危機〞出現的機會率很大,大到接近〝注定〞的程度。人在40到60歲這二十年中,也就必然會遇上種種與當期時相關連的挑戰,〝中年危機〞或許可被視為是中年階段的〝常見挑戰〞吧。

不少挑戰﹝危機﹞我都曾經歷過,有部份危機我會說是社會的錯,有些是命中注定,有些算是陰差陽錯,不過更多的則是我自己闖的禍,絕對是咎由自取,怨不了別人。幸運的是,成也好,敗也好,我還是安然渡過中年期,所謂中年危機,也就成了與朋輩茶餘飯後的故事了,很是感恩。

只是在感恩之餘,我不禁想到,中年是人生的必經階段,也就是說,我們的下一代,代代都要面對中年危機、或是類似挑戰。如果夠〝福氣〞的話,我們很有機會親眼看到子女成為中年人,並見證他們是如何在諸多危機中掙扎。問題是,作為父母的我們,不只是旁觀者,更可能是麻煩製造者,是其中一種危機,是個坑!

也許有朋友會認為,兒孫自有兒孫福,他們的人生應該由他們自己去管,尤其是當他們成了中年人後,我們更不應干涉。我十分同意,但是不干涉不等於不支持、不協助。有時候朋友有困難,我們都會義不容辭,盡力提供實質或精神上的支援,何況是家人!當然,我們不應該、也沒能力代子女們去應付挑戰。不過有一件事我覺得我們應該做,而且還有能力做得到,那就是管好自己。

要處理危機,不外乎從兩方面著手。一是避免危機發生,若真是避無可避,就盡量減低其破壞程度;二是增強應變及克服危機的能力,有實力,自然不怕挑戰。父母若能管好自己,正好在這兩方面同時給了子女們幫助。

子女有責任供養父母,是一種普遍的倫理觀念。這觀念沒錯,然而責任也即是負擔,隨著父母年紀的增長,護理需求越來越多,負擔便會越來越重。一般到了這時候,子女的子女也多在升學階段,消費也是有增無減。這樣的兩面夾擊,怎叫人到中年的子女不感吃力?如果我們能為自己下半生早作準備,為未來可預見的生活及護理開支做好儲備,就算未必完全自給自足,也可為親人減輕壓力。儲備不僅是錢,也包括健康。因為健康的受益人不僅是我們自己,更包括關心我們的人,子女少一分顧慮,便可騰出多一分精力應付其他問題。管好自己,就是不給子女留下坑,就算真的有坑,也不會太深。

父母教育子女,是希望他們成才,希望他們擁有一技之長,長大後能生活得更好。有些父母更會給予子女很多物質上的支持,這都是無可厚非。不過相比物質財富,技能、知識、智慧和信念更為重要。缺乏這些質素的人,既留不住錢,也不可能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,莫講甚麼中年危機,恐怕連〝青年危機〞也過不了。要教育好子女,單靠一張嘴是不夠的,還要靠我們自己身體力行。我們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?我們多為未來作規劃,或只懂得見步行步?我們自傲自滿,或是謙虛求進?我們以我為軸,或是以仁為本?我們因循守舊,或是敢於創新?遇上挫折時,我們不戰而降,或是迎難而上?我們生活的每一刻,都是在給子女作示範,他們越年長,越快看得懂。管好自己,就是給子女最佳的提醒,最有效的強心劑。

很多朋友喜見三代﹝甚至四代﹞同堂,說是福氣。一個幸福的家,必須讓每一位成員都感受到福氣。為家注入更多福氣,從我們自己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