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舊

懷舊

一次,一位舊同學在校友通訊圈發放了一段視頻,內容是有關香港一個小社區在七、八十年代的景貌。那小區叫葵涌,當時政府在那兒建了大量樓房,以低廉的租金租給一眾低收入家庭,屋苑正式名稱叫〝葵涌新區〞,人們一般稱這類屋苑為〝廉租屋〞。

我就是在這〝新區〞長大的。我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在我家附近,上學和下課回家都不用過馬路,所以媽媽很滿意。

視頻一出,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熱烈迴響,我也不例外插上話。他們是我的中學同學,絕大多數都曾住在新區、或附近的其他小區,那時要入讀我的母校,定必擁有〝平民〞身份,非主流的〝富家子弟〞少之又少。現在這班同學,有的成了老師,有的成了老闆,有的成了專業人士,有的成了高管,有的成了官;有的仍在職場,有的已退休;有的留在香港,有的住在海外。有趣的是,不論我們別後經歷過甚麼,現在的身份是甚麼,大家都似有同一共識  —— 很懷念我們在新區的日子。

有人說,上了年紀的人特別愛懷舊。我也不得不承認,最近這些頭年,我用在緬懷過去的時間無疑是多了些。不久前,我把一幀照片放到一通訊平台上,那是我在三十年前與同事們的合影,還勾起了各舊同事的集體回憶。我是不是真的老了?

從生理學角度來說,我是老了,且一天比一天老。但如果說我愛懷舊的原因是年齡所致,那我便要多說兩句。懷舊這玩意兒,我很早很早便開始了。上小學時,我懷念幼稚園的午飯和午睡;上中學時,我懷念小學跟我絕交的女同學;上大專時,我懷念中學一眾跟我在球場上出生入死的隊友;出來工作之後,我懷念學生年代的所有一切。如此說來,人生在每一階段,只要大腦的〝記憶盤〞開始運作,懷舊程序就會啟動。現在唯一的分別,是我的懷舊追溯期越來越遠,內容也越來越豐富。

有人也許會說,人應該放眼未來,不可只活在過去。我覺得這話沒說錯,不過也不是全對。由小學、中學到大學,學生們都要上歷史課,在某些時期,歷史更是必修科目。在課堂之外,我們也時常給小孩子們講故事,而故事的第一句話,多半就是〝從前 ……〞。這不都是在懷舊嗎?而且都是在懷別人的〝舊〞呢!我們讀歷史,是認為歷史可帶給我們很多經驗與啟發,也可給我們累積知識和提高分析能力,所有這些都有助我們去解決當下面對的事情,與及作為計劃未來時的依據。回想自己的從前,重溫自己的經歷,不就是讀自己的歷史?以史為鏡,可知興替,以人為鏡,可明得失;這裡面的史同人,是不是也可把我們自己算進去?

人的一生就像一齣連續劇,整個故事可分成多個段落,每一個段落由至少一個,甚至多個小故事組成;每一個小故事,都是之前故事的延續,同時也為下一個故事埋下伏筆。故事的主角當然是我們自己,很多人也希望成為導演和編劇,為自己打造一齣最佳喜劇,留芳百世。往日的情節『出街』了,便是潑出去的水。每一個人可以做的,便是盡力演好眼前的一幕,準確拿捏角色的精神面貌,並編好往下劇情的發展方向。凡此種種,都必須要對故事和主角有深入之了解,這就要從故事的來龍去脈,與主人翁的經歷著手。看清自己的過往,是為了認識當下的自己,也是為了幫自己找出前行的方向。懷舊,便是尋回自我的過程,它能喚醒並塑造個人價值觀,讓人更好體味人生的意義,增加自信和抗壓耐力。這些好處,已得到不少心理專家的認同。

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,懷舊亦是一柄雙刃劍。一個橫跨數十年的故事,要做到每一秒都是喜劇,根本不可能。原因很簡單,我們的舞台不是天堂,是人間。在人間,困難、挫折加疾苦,是必會出現的情節。回想這些片段往往使人不快,甚至悲傷。這還不是最壞,最傷人的,應該是遺憾與內疚,真是想一次痛一次,隨時令人痛不欲生。面對這種種〝悲劇〞要先調整好心態,把失敗和不幸轉化成教訓與修煉。如果某些情節一時難以接受,不要心急,先放下,這不是逃避,是給自己一點時間,將來的我會比現在的我閱歷更多,思想更成熟,更能積極面對那些憾事,更能把挫敗轉化成前進動力,若有知心人從旁鼓勵,效果更佳。這也是小弟的親身體驗。

今天我要幹些甚麼事,好讓我明天懷舊時,感覺更美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