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慣自律

習慣自律

有人說,成功的人都懂得自律,因為要幹好事情,自律性是必需具備的條件。

也有人說,自律是天生的個人品性,不是人人都有,所以時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:『噢!我幹不了,我就是沒有自律性嘛!』

卻也有人說,自律性是由後天培養出來的,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得到,關鍵就在於訓練!

作為一個心理學或行為學的門外漢,我不知道自律性是不是與個人性格有關,我倒希望自律是可被訓練出來的。因為在退休後,我漸漸失去自律!我須要把它找回來。據我個人的體驗和觀察,我相信是可以的。

我所說的自律,是指一個人為了某種原因,自願去做一些事情或行為,且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長時期不斷重複地去做。

在職期間,很多行為都受到工作所制約,如準時起床、準時上班、準時開會、開會前準備資料、會後跟進、整理辦公桌、當日工作當日完成等等。就連待人接物,也要注重溝通、耐心聆聽、言談有禮、舉止得體,更不能缺少那誠懇的眼神。

現在沒有任何規管,人的惰性隨之而起,整天倚在沙發上,看電視、看手機、玩電玩,加上吃與喝,表面看來寫意不得,其實這全都是自殘的最佳配方 ……

要活得好,就必須戒掉那些惡習,自我約束,實行克己!

常言道知易行難,改變習慣是很費時的,自律是很費勁的,要長期自律,似乎是難上加難。

幸好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,我漸漸發覺,我們不用長期『自律』,也可活得健康愉快。就拿刷牙做例子,相信朋友們都有早晚刷牙的習慣,刷牙是一種行為,我每天都在重複這行為,可是刷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,不刷牙也不犯法,沒有人強迫我刷牙,我就是在起床後和上床前去刷牙,想都沒想,是那麼自然、那麼隨意,一點壓力都沒有,因為刷牙已成為習慣,是我的自然反應,絕不費勁。

所以『自律』只是一種方法,我用它來改變習慣,或是用它來養成新習慣,任何行為若已變成習慣,我就不再需要『自律』了。

既然自律是用作改變行為習慣的方法,它便是一種技能,而技能是可以學上手的,因此我再不能說我天生放縱怠惰,我只是還未掌握自律這技能而已。

很多專業人士也發表過種種提高自律能力的論述,當中有幾點對我很有啟發:

第一點是目標必需要『偉大』—— 為甚麼我要從沙發跳出來?為甚麼我要每天做運動?健康長壽是一個頗『偉大』的原因,若果仍然覺得不夠偉大,可以試試為身邊人著想,自己越健康,就越能夠保護他們,或是越能減少對他們的負累。一個『高尚』的目標,使未來一切行動更具正當性,也使所有『犧牲』都顯得有意義!

第二是要構建一個新環境 —— 之前談過女兒不想坐得太久,所以買來了一套電腦升降台,好讓她可以站著來工作﹝見改變被變改﹞;有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過於沉迷電玩,便把他們的電腦和手機藏起來,其實這一招對成年人都有效。新環境的設計在乎隔絕與方便,它既要隔絕導致不良行為的誘惑,同時亦要為新行為提供方便。就如我家的電冰箱內,人們只會看到很多鮮牛奶,不可能找到一瓶汽水。

第三是要在實踐中找點樂趣 —— 在練習長跑之初期,我偶然發覺住處附近的景色原來很美,天氣好的時候,還有很多型男美女幹著同一件事情 —— 跑步。這發現為一個看似沉悶的活動添上色彩,也誘發我每天都要上街的衝動。

第四是積少成多 —— 改變需要時間,也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若把目標定得太高,急於求成,當遇上阻滯時,那挫敗感可能難以承受。我從長跑中學會了按部就班,先定下一個短距離目標,完成後逐步增長,看著每一次的小進步,心情越來越踏實,自信越來越強,不知不覺便跑過了半馬拉松的路程。跑步也成了我的日常活動,自律已變成習慣。

最後一點是我的個人經驗,如果要戒除一些壞習慣,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用另一些新習慣﹝當然是好的﹞將其替代。我現在每天少看了一個半小時電視,因為我已把時間花在圍棋上了。同樣策略也可以用在其他生活細節上,包括飲食。

有專家認為,有自制能力的人必擁有很多好習慣,常規化更是自律的最佳保證。『自律性強』的人一般都會把生活安排得『井然有序』,甚麼時候要幹甚麼事,都是自然而然,不再是甚麼艱難決擇。而『井然有序』與『自律』,也難分主次,更像是互為因果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