困境  兩難  陷阱

困境 兩難 陷阱

中文的修辭方式,一向是多采多姿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用在外語電影名稱的翻譯上。最近在串流平台上,看到一齣紀錄片,是美國製作,英文片名叫〝The Social Dilemma〞。我看過的是美洲版本,當時不知其中文片名,到現在已發現有三個中文譯名,它們分別是:〝社交困境 / 願者上網〞;〝智能社會 / 進退兩難〞;和〝監視資本主義 / 智能陷阱〞。

表面看來,英文名稱只用了三個字,而中文譯名最少的都用上八個字,好像中文不及英文精簡。其實不然,三個譯名分別來自香港、台灣及大陸,他們都用上相近表述方式,似乎都有共識,這樣的標題結構更能反映影片內容。三個片名,也隱約地釋出一點訊號,顯示三方譯者的視角。反之英文片名就過於簡單,雖有段語或口號式的吸引效果,卻未能準確點出主題。

〝The Social Dilemma〞用陳述、訪問和戲劇化示範等方式,來說明現今社交媒體對一般民眾的影響。影片指出,每個人在使用數字媒體時,不論是瀏覽資訊,還是與朋友溝通,其數位足跡都會被記錄下來。媒體公司或其他機構,會利用這些記錄來分析個別用戶的喜好和性格,然後透過同樣平台,對這位用戶推薦相關產品,或提供用戶愛看的資訊。這本來是一個為用戶提供方便,和貼心服務的商業模式,表面上沒甚麼大不了。可是當用戶太過依賴社交媒體的時候,他們的思想、抉擇和行為,就有被操縱的可能,過程還是潛移默化,用戶自己毫不察覺。若這種洗腦操作,只用在商品消費促銷上,後果還止於金錢層面,但影片卻刻意提及,利用社交平台散播信息,已成為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,也與世界各地的動盪脫不了關係。

也從媒體上得知,影片播出後引來不少反響,有人讚許影片警惕了世人,有人則斥它譁眾取寵,亦有人詬病它只道出了問題,卻沒有解決方法。

我的親身經歷,很大程度上印證了影片的憂慮。我曾經在網上搜尋有關退休的資料,往後好一段日子,每當我打開電腦或手機時,總見有退休產品或相關文章自屏幕彈出來;我曾經在網上玩過圍棋,圍棋商品和比賽消息便永遠排在搜尋器的前列;我曾經在一個最出名的視頻平台看過一些中文視訊,現在若打開這平台,百分之一百的視訊建議是中文節目,那是一個美國視訊平台啊!我還身處美國啊!若果我只對著電腦,不打開窗向街外看的話,我還以為自己已回到香港呢!

電子媒體是一柄雙刃劍,它可帶給人類方便,卻同時可把人帶進象牙塔。

我已退隱江湖,不問世事,解決不了影片提到的深層次問題。我只知道,作為用戶,我是在被慣壞中。媒體機構的種種運算程式,其主導方針是投我所好,量身訂製,代我決定,把對我有吸引力的消息推到我面前。他們沒打算幫我增廣見聞,沒打算使我明辨是非,沒打算來訓練我的獨立思維,這都不是他們的義務。要減慢被洗腦的速度,我唯有不斷自我反省,對所有資訊都抱有懷疑態度,尤其是時事和政治新聞。我曾在香港、台灣、大陸和美國的新聞頻道上看到同一則事件,結果一件事情有四種觀點、四種評價。之後我便開始看『世界』新聞 —— 每天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聞節目,特別是同一事件的不同報導。我不知道我這樣做會否得到真相,找尋真相就像瞎子摸象,多問幾個瞎子,對象的了解,總比只問一個瞎子更全面一點吧。

最值得一提的,是不要忘記人類的傳統智慧,就是辯證與邏輯,那都是在學生時期學過的基本常識 —— 任何真理,都應經得起被反證的挑戰;任何事情的演變,都應該有一個合乎邏輯的解釋。

是不是覺得很諷刺?我們不是在追求方便嗎?怎會好像在自找麻煩似的?

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。都是自己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