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空把時間調一調

有空把時間調一調

不止一次,也在不同場合,我都說過退休後時間有點不夠用,要比在職時還忙碌。朋友覺得奇怪,我的解釋很簡單,原因只有兩個:第一,我上班時其實很懶惰,整天發白日夢,真正工作沒幾小時,當然稱不上忙;第二,退休後,我的生活規劃不到位,未能圓美地安排作息,時間管理有待改善。

由準備退休到退休之初,我最擔心的就是太閒,所以很早便擬定了一張清單,列出種種我想幹或想嘗試的事情。後來才從其他渠道得知,這張清單很重要,擬定方式也有講究。

首先,這一清單是優質退休生活的必備工具,外國人稱之為to do list 或是 bucket list。有了它,我未來幾十年人生便有了目標。而正因為時間跨度是幾十年,所以清單不能太短,而當中每樣項目也要有一定深度。就拿旅遊做個例子,這當然是我心中嚮往,相信也是其他朋友的熱門選擇,但是只在清單上寫上『旅遊』兩個字是不夠的,最好是能列出希望到哪些地方旅遊,用哪種方式旅遊﹝如自由行、與人結伴或是參加旅行團等﹞,可能的話,還要考慮想從那些地方得到些甚麼﹝如風景、美食、文化、風俗或是創作靈感等﹞;另一例子像『寫作』,我應該明確地指出我想寫甚麼,哪些題材我會考慮,是否要出版等等。有了較具體的描述,可使計劃更為周詳。

拿著清單,我便開始計劃。也許因為我以前的專業是做計劃,來到這階段我感覺很興奮。我的清單頗長,安排優先次序和時間分配是重點。實踐之初,我使出我的看家本領,勾勒出三層行事方案,這包括了戰略藍圖、年度預算和短期計劃。戰略藍圖是有關五到十年以後的遠景,虛無中滿載希望;年度預算是未來十二個月的目標,要實在可行,更要感動財政部長﹝在我家,這位置不是我來當﹞;短期計劃集中於近幾星期的事情,把活動與時間緊密結合起來,日程表是最為普遍的工具。當初,我把日程安排得非常精密,達到時與分般的細緻,這的確是職業後遺症,結果使人很沮喪,在公司時也未能保證所有工作準時達標,何況是在家中!後來學乖了,我仍然有日程表,不過不再拘泥於時分秒,只把活動分配到哪天做便算了,最精準的也不過是安排到早、午或晚三個時段而已,效果不錯。

很多相關文章也印證了我的經驗,說有計劃遠比沒計劃好,知道明天、後天、甚至往後幾星期要做甚麼,會讓人睡得更踏實,有了目標,少點憂鬱。然而計劃也不能太仔細太死板,那樣會帶來壓力和挫敗感。更重要的是要刻意減慢行事速度,退休嘛,急甚麼?要在計劃中留給自己充裕時間,而且還要加插一些『沒計劃』時段,就像『放假』一樣,那段期間沒有既定事情要做,一切隨緣隨性,倍覺優遊。

任何計劃也不該一成不變,世界在變,人在變,所以計劃也要適時作出檢討和修改,好讓自己追上時代。

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是中傭,太閒和太忙都不好。我犯的毛病,是因為怕太閒而迫使自己太忙,做得過了火。我在努力調整,希望拿捏好新生活的新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