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不夠用!
「怎麼?今天已是星期六?時間怎會過得這麼快?」
以上是我今早跟自己說的話,我也不是第一次說這話,同樣問題,有時候是我問太太,有時候是她問我。
我們實在有點意外,時間怎會過得這麼快?
年初回到美國後不久,疫情便開始在這裡爆發,而且一發不可收拾,目前的情況是一波未完一波又起,為了防感染,我和妻子絕大部份時間都留在家中,每隔十天才到商店買東西,一次大約三句鐘,一個月在外面的總時間不超過十小時,其餘的日子都在屋子裡過,兩口子唸著『妳看著我,我看著妳 ……』
「這是人過的生活嗎?」
當初我很擔憂。太太和我都是頗活躍的人,喜歡旅行、郊遊、逛街、看戲和上館子。想到這些活動都全泡湯之時,我實在慌了,怕會把自己屈成抑鬱症。即使抑鬱的不是我,我也沒有好日子過吧!
過了差不多半年,很意外,我們突然覺得,困在家中的時間好像有點不夠用!
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,我對我們在過往幾個月中的生活細節作出了分析,希望找出不抑鬱的原因。既然所有戶外活動都沒了,一切事情都在家中發生,以下是我的一些觀察記錄:
從大清早開始,我們醒來時都有賴床的習慣,先讓所有器官都甦醒後才起床;然後各自做早操,我愛練太極拳,她則喜歡作伸展運動;早操後是早餐和香港新聞時間;吃罷早餐我會先泡一點中國茶,才開始處理一些日常雜務,作為退休人士,雜務不會多,不外是一般家務工作,和一些信件或電郵處理而已;雜務後是腦力遊戲環節,我正在學習下圍棋,太太則愛玩數獨遊戲﹝sudoku﹞和﹝當然少不了﹞電腦麻雀;之後我們會看點書,一直來到中午。
午膳期間,我們會同時瀏覽各地新聞,了解一下世界局勢,若時間許可,我們或會看一集電視劇;午餐過後我便躲在書房裡練習寫作,太太或繼續看書、或從各媒體上學點新東西,若果她學的是烹飪技藝,那我的命運就會 …… 我只能這麼說:「能夠在第一時間品嚐到她的新菜餚,是我的莫大榮幸!」
黃昏臨近,也是運動時段,平時我們喜歡到屋外跑步或散步,現在主要都在家中跑,這全賴我們那一台陳年跑步機,跑步機雖難與戶外奔馳相提並論,但由於是在室內,可給我們邊運動邊觀看趣味視頻的機會;除了跑步,太太有時候也會對著電子屏幕學跳健康舞,大家出汗之餘,也能吸收一些新知識和技能,可謂一舉兩得;運動後已是日落西山,我們便可“下班”、洗澡、休息、做飯、晚餐、追劇、上床睡覺 …… 全是一般上班族人士的規定動作。
翌日早上,一切再重複一遍 ……
以上的記錄使我很困惑,因為所有行為都是普通不過,甚至有點兒千篇一律,按常理我應該會覺得很沉悶,可是幾個月過去,我反而感到時間不夠用!
為甚麼會這樣?我是不是已被困傻了?
我再細心分析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,發現它們有一個共通點,所有活動雖然很平凡,卻都是我們十分喜愛做的。我們早和晚做運動,體累精神爽,感覺特別好;下棋和推理遊戲,既可訓練腦筋,又能帶來滿足感;看書和學習,提高我們的修養,也擴闊我們的視野;我愛寫作,她愛做新菜,大家都在創作;我們雖足不出戶,但媒體把世界搬到我們面前;我們還未能與親友緊密接觸,不過我們仍可與他們時常溝通,一天晚上,我們舉辦了一次視像晚餐,和遠方的子女們慶祝太太的生日,各人在鏡頭前邊吃、邊喝、邊談、邊笑,活像電視直播台慶似的,氣氛甚佳。
而那些我們喜歡做的事情,大多都有一定的延續性或進階性,學圍棋使我看到自己棋技的進展,但卻不能一步登天,吸引著我天天去揣摩;看書也一樣,只要題材合意,便是書不離手;學習的魔力更是神奇,因為當人學到一丁點東西,就會開心,自然想多學一點,然後再開心一點,然後又再想多學 一點 ……
無怪乎不夠時間用啊!
還有一點,我們不會一天只做一件事,而是每天都做幾樣事情,就像追電視連續劇一樣,不論劇情多吸引,我們也不會一次過把全劇看完,除了很疲倦之外,看完後會即時感到空虛,若未能及時找到替代品,會很感失落。我們較喜歡分配不同時段來進行不同活動,逐漸形成了一種規律、一種節奏、一種習慣、一種十分適合我們風格的生活方式。我們為完成當天的“任務”而高興,同時更盼望明天的到來,像在期待新一集電視劇的播出一樣。
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應有獨特的生活節奏,只要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,人便會活得開懷,不會抑鬱。
我們依然渴望跟親友們相聚,希望有機會出外旅遊,我們相信疫情終會過去,為此我們更該好好地活,活得比病毒長,笑到最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