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處是吾家
有一次跟舊同學們在社交媒體聊天,談到移民與退休話題,我還興致勃勃地分享了一份熱門退休國家名單。事後覺得意猶未盡,自己又再翻閱了一些新舊資料,發覺退休後的居所仍然是一個『活』問題。
為何叫它作『活』呢?
這要從計畫退休這一環節開始探討。退休是很個人的問題,每個人或家庭的考慮點都不一樣,沒有最好,只求最合適。一般來說,那些退休顧問會列舉一連串問題給客戶﹝退休人士﹞考慮,當中包括個人財務狀況、生活開支、理想居住地、理想生活方式﹝或模式﹞等。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息息相關,更是互相影響。有人會先算一算自己的財產,看看能否維持終老;有人則先設想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,然後才計算財產是否足夠;無論如何,除非是大富之人,最後定案必然是可接受的妥協。
我較喜歡先從理想生活方式入手,因為這樣做會擴闊想像空間。若先從錢入手,創意就很容易被數字局限了,若一開始便把精力放在生活費上,很大機會只能得出一個結論,就是當前生活模式的折扣版,使人相當沮喪。生命只得一次,知道自己想怎麼過,即使受現實限制,未能百分百圓夢,也是活得有理想嘛!
理想生活選項很多,也十分個人,有人喜愛寧靜環境,有人好動,有人希望靠近親友,有人只想獨來獨往,有人想多一點夜生活,有人嚮往高山,有人偏愛流水;有人要踏遍天涯,有人要飽覽群書,有人會再上學堂,有人會二次創業 ……等等、等等, 是否太多選項?
其實不!
試想想,現在人們常說人可活到一百二十歲,我們不那麼貪心,只說一百吧,若由六十開始,還有四十年呢!要好好填滿這四十年,我們倒要很有理想啊!
有了理想生活方式,選擇居所時心中就更有底,也不會全只被價格所牽制,而因為有了更實在的目標,選擇範圍也可擴得更闊。比方說,假如我的夢想是周遊列國,常在旅途上,我會選擇最簡單實惠的住所,而多花點錢去支持旅遊業;又或是我喜歡退隱江湖,清靜過日,偏遠一點的地方便適合;更大膽一點,如果我要重新做人,體驗新文化、新風俗的話,則可以選擇外地。在我退休時,我們把原有的屋子賣掉,消除了債務,然後再買回一所小一點的房子,而對新房子的其中一項要求,就是要方便我們跑步,我們現在的住所旁邊,便是一條上百公里長的單車緩跑徑,附近還有一座小山崗,是郊遊和攀山的熱點。不錯,從城市人的角度看,這裡有點兒鄉郊味道,缺乏繁華燈火,卻與我們嚮往的生活方式很匹配。
雖然我很喜歡現在的居所,但也意識到這種匹配不是永恆的。理想生活方式是多樣的,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。跑步是我們所愛,已成為每天例行活動,我們希望能跑到一百歲,但機會不會很高,人是會老的,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後,我們要用另外一些活動來代替跑步,我們不會為此感到遺憾,反而會為尋找新興趣而感到興奮。我們或許會喜歡上海上遨遊,或許會喜歡上詩詞歌賦,或許是重返學堂,或許是投入公益活動等等,凡此種種,都會驅使我們重新考慮何處是最佳居庭。就算我們自己保持生活方式不變,世界也不會停下來等我們,滄海桑田,今天的不少繁盛都會,前身不都就是鄉野小鎮嗎?
還有一點,人到了某個階段,就不一定樣樣事都能獨立處理,需要別人照顧,到時對居所的要求,如地點和設施等都會不同,說來不太中聽,卻是現實。現在會跑會跳,當然不會住進護老中心;不過於數十年後,也不希望每次做體檢時,都要直昇機護送吧!早一點作出規劃,便更能掌握自己命運,更多享受理想生活。
這就是所謂退休居所是一個『活』問題的意思。
我常說:『住在甚麼地方不重要,哪裡有心中所愛,哪裡就是家!』
這句話除了用來哄老婆,其實也很實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