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信還有何用?

寫信還有何用?

今早在一新聞媒體上看到一篇專欄文章,是關於一名撰稿人的個人遭遇,她住在匹茲堡,說幾天前她收到來自她姪女兒的來信。她感到很奇怪,因為姪女兒家只距離她的不到三十分鐘車程。作者沒有說出信的內容,但說出了後果 —— 那撰稿人的子女之後愛上了寫信,還使遠方的親屬喜極而泣。

文章指出,給親友寫信,不單可為收件人送上關懷,還有助促進精神健康。請注意,這裡說的是最原始的信,是寫在紙上,然後入信封,從一個郵箱送到另一個郵箱的信。

跟很多人一樣,我即時想起,為甚麼不用手機呢?視像通話、語音通話或短信,何其方便簡單!

文章作者指出了一些『信』的好處:

  1. 寫信趕走了枯燥和沉悶,這裡說的是寫、寄、收和覆的過程,在現階段各人均被迫留在家中的情況下,效果尤佳。試想想,把一堆字填滿在一頁〈或幾頁〉紙上,是一件製成品,是成就;把信寄出,是行動;等候回覆,是好奇,是盼望;收到回信,是喜悅,是鼓勵。
  2. 把想說的話寫出來,是腦筋運動,是思維鍛煉。寫,這一個機械動作,會帶動大腦不同部份來工作,最重要是把理性的一方面拉出來,有助對事物、問題的反思和檢討。寫作,不論是信或其他,均有助改善心境,和提昇精神上的復原能力。

我對這篇文章的觀點很有同感。

現代人都很依賴手機或電子平台來通訊,很方便,是好事,但我們未必能有效地利用科技。現在人們常用短信,用字越來越少,甚至不用字,只用符號便算了;相片和影片當然很受歡迎,然而通常換來的,只不過就是一隻拇指或一個拍手圖案;我們很少與對方談話,因為要同時回復幾個人的短信。我們與其他人有太多接觸,卻甚少交流、傾訴和開解。

與朋友促膝長談最好不過,視象或電話也不懷;寫信,雖然比較費時,但若是用心來寫,它的催淚效果可能是最強。

再伸延地想,不止是信,把思緒化作文字,益處良多。記得我剛出來工作不久,一位前輩曾對我說過,他習慣在開會之前把討論課題寫出來,然後反覆修改,弄好後才開口說話。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:『這不就是背誦台詞嘛!有甚麼了不起?』後來他再解釋:『任何問題,若果不能用文字寫出來,就不是問題,根本不用談!』

這方法很管用,尤其是在面對爭議、衝突和情緒波動的時候。我寫在紙上的第一句說話,很可能只是反映我的感覺、沮喪或衝動,但當再居高臨下地重看紙上的句子時,我就像換了角色,抽離了自己,以旁人的角度去理解那句子;為了更好解釋句子的真實內容,我開始嘗試改變用詞、加深描述、加插例子和擴大演繹;神奇的地方就在於,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,理性與邏輯思維便悄悄地走到情緒前面來 ……

一時找不到收信人或讀者?不用慌,就把自己心中所想的說給紙聽,這也是一種傾訴,也是一種釋放。

寫不出來的,一定不是問題!可寫下來的問題,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拆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