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讓回憶活下來
不久前的聖誕節,兒子和兒媳送了我一件無形的禮物,弄得我忙了近兩個月,現在還在忙,估計應該要忙到下一個聖誕節。
是甚麼禮物?〝無形〞又是怎麼一回事?
〝無形〞是指我沒有收到實質的東西。不用多想,不是錢!
我收到的,是一份作業!對,是作業,我要在一之年內完成、並出版我的個人回憶錄!
這似乎是個要求吧!怎稱得上是禮物呢?
商人們的頭腦就是聰明。原來有人在網上開設了一類平台,專是用作輔導客戶撰寫回憶錄,客戶的文章一直寄存在平台上,當完成所有文章後,公司便會將其刊印成回憶錄,然後交給作者。那是一本實體書啊!曾經出版過小說的我很清楚,無論寫得怎麼爛,當把自己的書握在手中的時候,那種喜悅和滿足感,確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。這種服務自然是要付費的,而平台的銷售對象不僅是想寫回憶錄的作者,還有的是作者們的後輩。就用我兒夫婦為例,他們向平台購買了一年的服務,指定作者是我,我跟著平台的指引,把我的故事寫出來,12個月後我便可完成一本屬於我的回憶錄了。我曾經有過寫回憶錄的構想,但一直不知從何入手,之後便不了了之了,現在收到他們的〝禮物〞,便〝迫〞著要動起筆來。平台的操作可謂面面俱到。
平台的寫作引導手法並不複雜,每一個星期,我會收到平台的一封電郵,裡面有一個問題,我的任務就是答問題,然後把答案上傳到平台。既然是回憶錄,問題自然是關於我的過去,例如問我考取駕駛執照的經過、如何找到我的第一份工作、及哪裡是我覺得最美的地方等等。大家不難想像,一年之後,平台就會儲存了上50多個答案,也就是50多篇文章,每一篇文章雖短,但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,是關於我的故事,50個故事串聯一起,就成了一本回憶錄了。
平台上列舉了數百條問題給客戶揀選,也容許客戶自己提出問題,我的所有問題則不是我選的,而是兒子他們選的。這安排很好,一則我不用費心思考題材,二則我所說的故事,必定是家人們想聽的,這樣一來,我的回憶錄必有一批捧場客。直到現在,我已答了五條問題,也就是寫了五篇文章。有些問題我不是直接作答,而是在類似的題材上,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具體經驗。
從網站上的標準問題中,我能粗略地歸納出幾個主題,它們包括家族歷史、職業生涯、個人成長、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悟等。有些回憶錄會聚焦於某一主題上,也有人喜歡涵蓋多個層面。不論回憶錄的主題多寬多窄,以問題來帶動思考,的確是個好法子 ……
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否就是你的夢想工作?如果你可以再選一次,你會選擇甚麼工作?你是怎樣結識你太太﹝丈夫﹞的?當你知道快要為人父母時,你有何感覺?你最難忘的一次旅遊是在甚麼地方?哪一件事曾令你感到挫敗?你又是怎樣面對的?哪一件事讓你十分自豪?
我就像在接受訪問一樣,問答之間,把某些生活片段記錄下來,再編纂成一本書。其實在網上有多個平台,都提供相類似的服務,也有不少有心人分享了他們寫回憶錄的方法與經驗,供大家相互借鑒。大家不妨看看。
朋友也許會問,我們不是甚麼大人物,過去的生活也很平淡,寫回憶錄有意義嗎?有人會看嗎?
我也曾有過同樣的顧慮,這亦是我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。今次在〝被迫〞之情況下,我的想法卻改變了。我的第一條問題是關於我學習駕車的經驗,問題看似平平無奇,但當我回想起幾十年前,在香港學習駕車的時候,特別是我給導師大罵的情景,竟給了我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。那時候的駕駛教學和考核方式,跟現在分別可大了,對今日生活在異地的子女們,倒是非常新鮮的事物,相信他們會有興趣知道。況且,作為上了一定年紀的人,我們不是常常把‘想當年’掛在口邊嗎?有時是對子女或後輩們說,有時是跟老朋友們自吹自擂,這種種談話,不就是回憶嗎?現在我只是多走一步,把話先放在紙上,好讓子女們閒來看看,好讓親友們閒來看看,也好為將來的交流作好準備,這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,我們的權利,不是甚麼大人物的專利。
寫了幾篇文章之後,我更意識到,回憶錄的主要讀者不是別人,其實是自己。回憶,是把埋藏於腦海中的生活軌跡找出來,把記憶圖像化成文字。整個轉化過程,使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,用字用詞的選擇,是反思和自我評鑑的結果,讚也好、罵也好、悲也好、喜也好,都是對自己的重新認知,和內心情感的釋放。這活像是自己給自己的心理療癒,讓思潮得到疏導,心緒得以平伏。
回憶,使當下的我活得更實在,讓我對未來更有信心。
回憶錄是寫作,同樣給我們帶來寫作的一切好處,也是鍛鍊腦袋的好運動。
我會完成我的回憶錄,我期待著新的電郵,看看他們到底還想知道些甚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