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人可看‘長安三萬里’

誰人可看‘長安三萬里’

終於看到‘長安三萬里’了!相對影片公演日期,我遲了一萬三千多小時!

這是一齣動畫電影,中國大陸出品,於2023年夏天在中國公映,同年十月初北美也有上映,只是當時我正與家人外遊,便錯過了。不過說實話,那時候我雖然知道‘長安三萬里’的出現,卻沒把它放在心上,我以為那只是一部動畫片,是給孩子們看的,沒甚麼大不了。其後看到一些報導,才知影片好評如潮,票房大賣,而且獲獎無數,便一直等待它於網上發行。

看過之後,發覺這電影不是任何人可以看的。那些中文程度不好,特別是未讀過唐詩的人,不用看,片中角色所展現的文風,是翻譯不出來的;那些不懂中國歷史的人,也不用看,未知當時的世局,很難理解角色們的心境,難以產生共鳴;如果看了之後一頭霧水,不要張聲,因為這會讓人知道自己胸無點墨。若然真的很想看,我倒有一建議,可先複習一下唐朝歷史,特別是安史之亂前後;除此之外,更要重溫《唐詩三百首》;讀完歷史和詩歌後再看,保證是一大享受。

‘長安三萬里’很長,我說的是電影很長,足有168分鐘。造出一部近三小時的動畫片,製作團隊的膽子倒不小。不過我看時一點都不覺得長,在影片完結後我還意猶未盡,坐在沙發上回味了好一陣子。故事以安史之亂後,唐朝與吐蕃戰爭為背景,講述詩人高適和李白的一生交往,那時唐朝正面對內憂外患,故事自然多。片中除了高李二人外,還見有杜甫、賀知章、王昌齡、孟浩然及王維等人,可謂詩味十足。

片中出現的唐詩近五十首之多,且都是名家名作,大家耳熟能詳。據聞在電影上映之初,很多孩子在電影院內邊看邊朗誦詩詞,影響了其他觀眾,惹來了投訴。我看時也忍不住,跟著李白誦出〝床前明月光 ……〞幸好我在家中,沒人會投訴。影片最成功的地方,是把詩詞、作者和吟詠的情景生動地展示在觀眾眼前,感染力很大。其中一幕是李白與眾好友共飲,詩仙醉中狂歌《將進酒》,看得我差點哭出來。片中唯一的不足,是沒有把每一首詩都足本讀出,這點讓我有點不夠盡興,不過也難怪他們,若果每首詩都要完整呈現,電影可要變成電視連續劇了。

好評之外,也有人對‘長安三萬里’提出責難。爭議主要圍繞在故事和史實的一些差距上。我的觀察是,故事的主線,也就是主角們的遭遇,總體上是和歷史吻合的。在一些細節上,如某些場景發生的地點或時間,則是有所改編;而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的地方,如角色們的主觀心思,更摻合了編劇組的想像;這或許是為了營造戲劇效果的原故吧。畢竟這不是歷史教材,它只是一齣影視作品,一個故事,也可看成是小說。《三國演義》、《隋唐演義》、甚至乎《西遊記》和《封神榜》等名著,都以歷史為背景,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更由宋代寫到清朝,但我都明白它們全是小說,都清楚知道世上沒有‘降龍十八掌’。所以 ‘長安三萬里’是否準確重演歷史,我並不介意。老師們其實可以借助這電影,要求孩子們做作業,如讓他們找出故事和真實歷史的分別,也可著他們寫出對戲中每一首詩的理解與感受,豈不更美?

‘長安三萬里’再次提醒我,中國語文是那麼博大精深。溝通,只是中文最基本、也是最底層的用途,中文的字、詞、句都蘊含著美和藝術色彩,詩詞便是最佳寫照。或許有人會覺得古人的說話太文縐縐,太難懂,不及白話文直接清楚。沒錯,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,古文或文言文的確離現代人有點遠,不夠貼地;白話文、甚至某些里語俗話,則較容易被我們明白。只是我們也不要輕易放棄古文,尤其是詩詞歌賦帶給我們的美,因為那是超越了溝通的藝術創作。況且,在這類藝術品中,不少都很親民,當中唐詩就很容易給人看懂。讀以下幾首:

〝千里黃雲白日曛,北風吹雁雪紛紛,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〞高適《別董大》;

〝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,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〞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;

〝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,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〞孟浩然《春曉》;

〝朝辭白帝彩雲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,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〞李白《早發白帝城》。

全都寫得很淺白,卻又是景情兼備,惹人聯想,引發共鳴,回味無窮。

讀詩,是一種藝術鑒賞,一種精神修養。我們應鼓勵年輕人多讀,成人們也不好荒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