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洗手間

說洗手間

出門在外,人總有如厠需要,故在文明地區中,都於各處設立方便之所,為遊客途人大開方便之門。以前此類設施,一般稱作厠所。近些年代,又逐漸改稱為洗手間,也有人稱之為衛生間。

洗手與衛生兩詞,雖沒如厠之意,卻比如厠一詞文雅許多,且近代人較著重清潔,如厠後洗手,以保個人衛生,已成幼稚園必修之課,用這婉轉方法描述厠所,也未嘗不可,眾人皆明白,洗手間者,衛生間者,均不是純作洗手或搞衛生之用。

只是世上反其道而行者卻還不少。筆者愛遊歷,常身處路上,自是多用公眾洗手間,據筆者個人之觀察,如厠後不洗手者,大有人在,當然不是人人如是,然每次進洗手間,必見若干人等完事後,轉身便直往門外走,視洗手盆如無物,也有人用水把手沾濕,卻僅是沾濕,很多還只濕一手、或是一手中之一二指而已,之後便匆匆離去。筆者不禁要問,弄濕手指與洗手,是同一回事麽?

筆者就洗手說三道四,實是五十步笑百步。記得筆者年輕時,也視洗手一事可有可無,直至沙士病毒虐港時期,才認識到洗手與防疫之不可分割,才開始學習洗手正確之道,亦漸漸養成厠後、吃前洗手之習慣; 及後新冠出現,更再給筆者一次不溫馨提示,洗手關乎眾人生死,不可掉以輕心也!

只是筆者不明,既有沙士、新冠二次疫情衝擊,為何仍見有人有手不洗,或馬虎了事? 為解開心中疑團,筆者決定尋根究柢,來一次洗手間不洗手之調研。

在翻閱相關文獻,及廣覽網上資料後,發覺為此事煩惱者,實不只有筆者一人,尤其於疫症漫延期間,醫護界做了海量防疫研究,當中不乏與洗手有關。縱觀既有之資料,下面幾則報告,筆者覺得頗為有趣,願與諸君共享。

首先要釋除一誤解,筆者本以為衛生意識薄弱者,多出於貧窮之地,不曾想富裕之國如美、英、澳等地,每四至五人中,竟有一人沒有如厠後洗手之習慣,也就是說,我當年到此等地方開會,與與會者們握手,便沾上了許多未潔之物,可謂惡心之極矣! 還有近半數人士直認,就餐前也不會洗手 ……

何解國家發達,教育水平高,洗手間設施完備,卻仍有如斯多民眾不願洗手? 學者們倒有一定見解。

僥幸心作祟是原因之一,在缺乏具體證據及數據時,人普遍對未來抱持樂觀態度,每每認為惡運不會發生於自己身上,這是錯把願望看成是預測,而如厠後不洗手,常不會出現即時惡果,病毒有幾天潛伏期,普通人很難把二者連在一起,警覺性也便降低了。

群眾壓力是另一主因,有報告謂,女士洗手之人數,乃及次數,均比男士們多。而人若見別人洗手,自己也有跟隨之意,若別人不洗,自己亦隨之。筆者曾有一親身體驗,於洗手間以正規方法清潔雙手,幾位男士經過,都報以奇異目光,奇在何處? 是我十指皆洗? 或是我既擦掌心又擦掌背? 又或是我用了二十秒來完事? 我所用之洗手方法,乃是衛生當局所推薦,有何不妥?幹對了事卻承受壓力,實不好受,難怪有人選擇隨波逐流。

總而言之,洗手與否,除了是設施和衛生知識之外,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視。人常推崇理性,其行為卻未必與理性相符。故專家們倡議,教育、勸導固然重要,要把洗手習慣烙印人之心中,須從受者潛意識入手。潛藏於雙手,與洗手間各部之污垢細菌,雖肉眼難見,其實可怖之極,有說若把此恐怖真相呈顯現於眾人眼前,應可觸動其心靈,讓其意識到洗手之迫切性。

筆者會繼續洗手,望能給他人作示範,洗手如刷牙,是人之常情,是好習慣,不可笑,更不可恥。進洗手間,就得洗手。